- 您所在的位置:
- 海南農業(yè)品牌網首頁
- 萬寧農業(yè)品牌首頁
- 品牌農業(yè)
- 文章頁
胡椒的故事:萬寧建起我國第一個胡椒生產基地
發(fā)布時間:2014-10-25 11:35:00 作者: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第一個最大的胡椒生產基地是在海南省萬寧市興隆華僑農場建起的。
然而,這個基地未形成之前,曾經鬧了一個有關胡椒的笑話,這個笑話就發(fā)生在我們的生產小組里。自那以后這40多年間,每當我想起這個笑話時,心中就泛起一串苦笑的浪花。
1954年春,我們一批在興隆華僑農場邊沿地帶剛回國不久的單干歸僑,經農場第二次場員代表大會同意,被吸收為場員。一進場,我們之中八位青年就組成一個生產小組,被調到古村作業(yè)區(qū),參加剛成立的咖啡隊去開荒種咖啡,并負責管理一個一畝多地的咖啡苗圃。我被任命為咖啡隊長兼這個小組的組長。
進場時,聽說仍然留在場外單干的一位姓王的歸僑,育有胡椒苗??紤]到農場往后必將大力發(fā)展熱帶經濟作物,而目前只是大面積種植香茅,咖啡剛開始開荒育苗,其他什么熱帶作物都還沒有。我和幾個同志商量,去向那位姓王的單干歸僑買些胡椒苗,帶進農場種植,也算我們這些新場員對農場的一點心意。
這位姓王的單干歸僑倒是很慷慨,一下子免費送給我們50株。
其實,我們這班在海外城市長大的僑生,雖然在日常生活中經常吃胡椒粉,卻從來沒有見過胡椒長成什么樣的,更加不懂也沒聽說過怎么種植胡椒。這50株種苗怎么處理,我想既然拿來了,就在咖啡苗圃里先育起來,反正農場這么多歸僑,總會有人懂得種植胡椒技術的,以后去拜師就是了。
在苗圃里,我們精心地照顧這些胡椒苗,該施肥時施肥,該淋水時淋水。胡椒苗長勢很好,葉片像巴掌那么大,綠油油的,椒蔓粗壯筆挺地直指藍天。我們都很高興。我特地去向農場生產科匯報,生產科一位副科長跟隨我到苗圃來,他觀看后說:“胡椒品系有南榜(注)椒和北婆(注)椒兩種,你們這個是北婆椒……”接著,他就胡椒的大田定植、管理談了一些技術性問題。這位副科長也是剛從印尼回來的歸僑,我知道他所在的僑居地是個胡椒產區(qū),所以他的關于胡椒的講話,我們聽了都很新奇、信服,我牢記在心,回到宿舍把它記到日記本上。
不久,海南農墾局熱帶作物科一位科長帶著十幾個熱帶作物學校的學生到農場參觀,來到我們的苗圃。我向客人介紹了咖啡苗圃情況后,帶他們來參觀我們的胡椒。
一開始,我指著那些胡椒苗說“這是胡椒,胡椒品系有南榜椒和北婆椒兩種,我們這些是北婆椒……”接著我就把不久前農場生產科副科長對我們講的有關胡椒的生產技術的那一套,像背書一樣照背一番。那位帶隊的農墾局科長,似聽非聽地在苗床邊來回走動,觀察著我們的“北婆椒”,最后他蹲下身去,翻翻椒葉,拉拉椒蔓,仔細研究一陣后,抬頭用海南話對他的學生說:“這個不是山栳嗎?咱農村到處都是。”有幾個學生也蹲下去扶起椒葉觀察后說:“是,是山栳。”全組人只有我會海南話,聽他們這么說(當時我還不知道山栳是什么植物),很想爭辯說“這是北婆椒”,只是因為我沒有十足把握,就沒開口。這時,他們站起身來,那位帶隊的科長拍去手上的沙土,凝望了一下“胡椒苗”,回過頭來,帶著一副欲言又止的神態(tài),有禮貌地微笑著說聲“謝謝”,和我握手告別,帶著學生們走了。
客人走后,我把客人關于山栳的話告訴大家。副組長小肖說:“要真是山栳,我們白白挑了幾十擔水是小事,在客人面前鬧出這樣的笑話,可真丟人。”
后來經過調查,證實這些“北婆椒”確是山栳。我們全組人惱羞成怒,恨恨地把這些我們曾經當做寶貝,滿腔熱情想把它當做獻給農場的見面禮,而現在竟讓我們在客人面前丟人現眼的,被說成是“北婆椒”的山栳,全拔掉摔向苗圃邊的水溝旁。
過了好些日子,水溝邊這些山栳仍然頑強地活著,當我到水溝邊挑水時,看到它們在微風中,葉子翩翩擺舞,似醉非醉的神態(tài)好像在向我微笑。這時,我腦子里又浮現出那位帶隊的科長有禮貌的微笑,又想起我是怎樣在他們面前“南榜椒”“北婆椒”地胡扯一通的情景,心里真不是滋味,真想狂聲大喊,又想大哭一場。
興隆華僑農場開始真正種植胡椒,差不多就在我們小組鬧出“山栳當胡椒”的笑話后不久。
有個歸僑場員在海口華僑招待所檢到一個包,內有40株胡椒苗,帶回農場北區(qū)作業(yè)區(qū),種在我們咖啡苗圃水溝對岸的大田里。40株最后只存活了8株,就從8株幾年間繁殖到20畝。這就是農場的第一代胡椒園,一座座底寬頂尖像綠色寶塔一樣的胡椒樹,聳立在這平坦的20畝大田里,十分壯觀。1960年2月,周總理到農場視察,曾參觀了這個第一代胡椒園,并在田園里和一群歸僑子女紅領巾學生一同合影留念。
以后又從這20畝引種繁殖,于是一管區(qū)的三合水、大南泥,四管區(qū)的金雞寮,八管區(qū)的南躍村、南旺等地,大片大片地開辟胡椒園,走進這些地區(qū)的場內公路上,兩旁山坡上滿眼綠寶塔,看了令人心曠神怡。
1959—1960年,農場先后來了兩位胡椒老農。一位姓陳的馬來西亞沙撈越歸僑,在僑居地經營了幾十年胡椒種植業(yè),是個小椒園主。另一位姓周的印尼難僑,16歲從上海賣豬仔到印尼,一直在一家胡椒園里當了30多年胡椒工人,1960年作為難僑被安置到農場來。
陳、周兩人都有豐富的種植、管理胡椒的經驗。農場就以他們兩人為主帥,分別在南旺、金雞寮兩地區(qū)大面積種植胡椒。這時,全場胡椒面積已達3600多畝。“文革”時產量達150,000公斤。
1962—1964年間,海南各縣響應中共海南行政區(qū)黨委“大力發(fā)展熱帶經濟作物”的號召,紛紛派員到農場來,學習種植胡椒。農場的胡椒種苗,不僅供應全海南各農場、公社,還向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地大量供應種苗。省內外來農場參觀、取經的客人絡繹不絕。
這個全國第一個最大的胡椒基地,就這樣產生了。
然而,十年“文革”內亂,興隆華僑農場的胡椒也遭了殃。“文革”后,胡椒面積只剩1000多畝,產量一直在低谷徘徊,這個基地已經暗淡無光了。
當今,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農業(yè)是海南省發(fā)展經濟三大支柱之一,興隆華僑農場的胡椒生產,能否不失時機,抓住機遇,重振雄風,再現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