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所在的位置:
- 海南農業(yè)品牌網(wǎng)首頁
- 昌江農業(yè)品牌首頁
- 品牌農業(yè)
- 文章頁
昌江:開展技藝培訓讓牛皮凳制作技藝代代傳
發(fā)布時間:2024-01-11 17:06:22 作者:
冬日暖陽微醺,走進昌江水富村村民林進光家中,只見形態(tài)各異、大小不一的牛皮凳擺放在屋中,這些都是林進光近期制作的產品。
近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昌江兩項非遺項目入選,即非木植物編織技藝(昌江黎族藤編技藝)、非木植物編織技藝(黎族牛皮凳制作技藝)。
黎家人制作牛皮凳當家具
牛皮凳是海南黎族的傳統(tǒng)工藝品之一。牛皮凳制作,在昌江為有名的是牙迫村。村子原先位于昌江大山深處偏遠的鄉(xiāng)——王下鄉(xiāng),這是水富村的前身。目前,水富村里能熟練地制作傳統(tǒng)牛皮凳的有30多人,林進光是其中之一。牛皮凳能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對林進光來說,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
“原先制作牛皮凳只是為了方便家用,沒想到有一天還有人買,現(xiàn)在還被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了。”林進光今年56歲,他是從父親手里接過的這門手藝,如今已有30多年。
“小時候家里窮,吃飯時連張凳子都沒有,父親外出耕種時,會帶回藤條、木框等制作成牛皮凳。”林進光從小耳濡目染,20歲那年,他開始跟隨父親制作牛皮凳。
一張牛皮凳是怎么制成的?
牛皮凳制作過程看似簡單,其中門道不少。
一張牛皮、兩塊木框和粗細不一的藤條,這就是黎族牛皮凳的制作材料,這些材料在一雙雙巧手中來回穿插、編織,40分鐘左右,一個上窄下寬的圓柱形凳子框架就制作好了,再嵌上牛皮,牛皮凳基本成型。
林進光介紹,牛皮凳的材料主要是藤條和木框,木框是一種黎語稱作“賽勝”的喬木材料,來自王下鄉(xiāng)的大山深處,比較難采集。材料的打磨也很講究,直徑2厘米左右的粗藤條,要等分拗折再捆綁,直徑0.5厘米左右的細藤條,一部分保留原樣,一部分對半剖開削薄。“賽勝”剝皮剖開刨成約3厘米寬、1厘米厚,按高矮凳所需要的口徑箍成圓形木框。
“這些材料經(jīng)過晾曬或自然風干后,還要煙熏,這樣可以防止蟲蛀,讓凳子持久耐用。”林進光說。用對半開的細藤條,將粗藤與一上一下、一大一小兩種木框連接繞緊,一張牛皮凳的雛形就制成了。
后是固定牛皮凳面。牛皮要根據(jù)圓木框口徑進行切割,用鑿子在牛皮邊緣鑿口,放到凳面固定后倒持牛皮凳,浸泡到沸水中,再把牛毛悉數(shù)刮除。經(jīng)過三至四天暴曬,牛皮成型后,要在牛皮上鉆圓孔,再用整根的細藤條交叉編織,固定凳面、美化外觀。
兩年前,林進光的小兒子林慶飛退伍返鄉(xiāng),如今也跟著他學做牛皮凳。與林進光不同的是,林慶飛善于網(wǎng)羅和利用各種工具,制作周期從一個星期縮短至一天。
“我們要探索花色和樣式,爭取可以提供私人定制,滿足更多客戶個性化的需求,這樣才能長遠發(fā)展。”林進光對牛皮凳的市場十分看好。
開展技藝培訓
讓牛皮凳制作技藝代代傳
“牛皮凳制作技藝主要流傳于王下鄉(xiāng)、石碌鎮(zhèn)、七叉鎮(zhèn)、叉河鎮(zhèn)等鄉(xiāng)鎮(zhèn),以水富村為。”據(jù)昌江文化館館長郭宏明介紹,黎族的祖先以前狩獵后,有用黃猄皮和鹿皮等制作皮具的傳統(tǒng),后來禁止捕獵了,改用牛皮做凳子,是物盡其用的一種表現(xiàn),也是傳統(tǒng)的延續(xù)。
過去受制于原材料難尋、產品規(guī)模小、銷路難、掌握技藝的村民越來越少等發(fā)展困境,牛皮凳制作技藝幾近失傳。得益于昌江加大對黎族特色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使牛皮凳制作工藝受到高度的重視關注。
近年來,昌江將牛皮凳制作工藝作為對水富村精準幫扶的介質,把牛皮凳當作旅游工藝品,在每年的昌化江畔木棉紅旅游活動、“三月三”活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消博會等活動現(xiàn)場進行展示加以推廣,提高知名度,拓寬銷路。
據(jù)了解,水富村30多人一年可以制作牛皮凳1000多張,產值20多萬元。隨著牛皮凳銷量的增加,昌江縣政府還在水富村建設牛皮凳傳習所,現(xiàn)有50多名村民加入抱團發(fā)展。
“未來,我們會將牛皮凳逐步發(fā)展成為當?shù)氐囊淮螽a業(yè),帶動鄉(xiāng)村產業(yè)振興發(fā)展,讓傳統(tǒng)技藝活起來、動起來。”郭宏明說,下一步,昌江將繼續(xù)開展牛皮凳技藝培訓,讓更多村民熟練掌握這門技藝,投入到牛皮凳制作的產業(yè)中。